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记.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17 February 2016

二十年以后

摄于Ribe, 丹麦

说真的有些时候当决定要忘记,就真的可以忘记。连名字回想起来都倍感吃力。或许你的放手会让我忘记你。一段日子后,真的,你的名字我也再也想不起。

二十年以后当我们擦肩而过,我们还认得出彼此吗?还是我们都假装不认识,低着头看着电话,还是假装微转着头对着自己身边的那个微笑,一幅幸福的样子?

可是如果你还认得我,就向我打个照呼吧!-----

-----就算没有其实也没关系,大家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不在乎天长地久,更不再再乎那曾经拥有。

Saturday, 22 March 2014

早安、晚安

一个朝气蓬勃的上班早晨。那一整天的心情都是开心的。

曾已何时,我们的对话就仅限于这四个字。
也许这是人们所谓的爱情減法?当两个人在一起,走到不多言的地步,早安晩安也许就代表着我们不言中的平淡感情最好的诠解。
早上一觉醒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便稍稍捎来新的一天的第一个祝福。
忙了整天,晚上要睡着之前,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你。希望你一觉到天明,没有梦魇 。
简单的祝福,却包着千层的关怀和爱意。
早安早,
安晚安。

Saturday, 13 April 2013

巴黎建筑

典型巴黎建筑物
来到巴黎,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华丽的建筑群。据法国同事说,这些建筑都是十八十九世纪建成的。可以想像,那时全法国正经历一场十分迅速蓬勃的经济发展。地产业以及各个行业都欣欣向荣的局面。

这种房地产蓬勃趋势,在马来西亚是近十年来才发生的。想想当年那个世纪,马来半岛还是个邦国统治,各门派在为富有锡矿资源的土地而争权夺势。2020要达到先进国的目标?等多两百年吧!

Monday, 8 April 2013

Notre Dame 钟楼驼侠

听说其中一个钟楼就是驼侠的住宿

美轮美奂哥德式室内装潢

如果不是听昨晚游船河的播音讲解巴黎境内沿塞纳河的风景区,我真的差点忘了原来这就是钟楼驼侠的“住址”。就在其中一个钟楼里面。

Notre Dame 庆祝850周年,进口处搭了蛮大一个的瞭望台。真是大煞风景。不能拍到钟楼前的全景。

她只能以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来形容。

Thursday, 4 April 2013

罗浮宫 (musee du louvre) 3

美轮美奂的罗浮宫室内装潢

阿莎-莫娜丽莎 (Mona Lisa)

就是她!

两个旅伴已经见过她,所以便在外等我,让我单独与她会面。

买了票,马上冲进去找她。她太受欢迎了。很多人都围着他,我只能远远的瞄着她。

感觉上好像不是我的菜。都不漂亮的,而且觉得她的笑容很诡异。不是吗?难得还被拿破仑挂在他的寝室里朝思暮对,连他老婆都吃阿莎的醋。

见到了,拍够了。以不快不慢的速度欣赏着各家名画及其他文化文明--法国佬偷 抢拐骗来的珍藏品。琳琅满目,说也说不清。

Tuesday, 2 April 2013

罗浮宫 (musee du louvre) 2

罗浮宫全景


现在的智慧型手机真方便。马上就可以拍出全景的照片。

来到了罗浮宫的面前。都是冲着里面的她而来。

冬天的罗浮宫,游客三三两两,舒服自在的逛着。

见到了那玻璃金字塔。(又是金字塔!)记得《达文西密码》戏里的配角侦探说这玻璃塔是罗浮宫一道难看的疤痕。嗯,事实乃是如此。弄个三角玻璃箱到底是何用意?为什么不来个玻璃洋葱顶?

Sorry, I am just trying to be critical. 哈!

罗浮宫 (musee du louvre) 1

罗浮宫前的小凯旋门

从凯旋门直下,经过巴黎眼不远处就是罗浮宫的入口。阴天,下着霏霏细雨。浪漫,但就是旅伴不对。闷。囧。

顶不住渐大雨势,到附近的精品档口买把雨伞,更增浪漫指数。

黑色雨伞 + 雨水滴嗒 + 在罗浮宫的花园蹓跶 = 浪漫指数爆表。(☆_☆)

凯旋门-巴黎之眼-光明教


久违的凯旋门

凯旋门-巴黎之眼-埃及方尖碑-光明教


第一次坐在德士里绕着凯旋门转,心情还满激动的。大概是好莱坞在巴黎拍摄动作片的指定追逐镜头吧?

因为赶时间,心想看到了就算,没想到之后跟她的缘分有日景及夜景。

从凯旋门望向那笔直的大街,以肉眼能及远处埃及方尖碑和巴黎之眼为终点,都让我想起「达文西密码」里的思考逻辑--凯旋门-方尖碑-眼-光明教,与一元美金纸币后的图案有不谋而合的感觉。嗯,看来敌耶稣是要出现了!呵呵!好一个世纪末日阴谋论!

Sunday, 31 March 2013

夜里的巴黎铁塔最美

这是巴黎铁塔
一个冬天的黄昏。

我们缓缓的走向巴黎铁塔。地上湿漉漉的许多黑色脏泥。是白雪融化后的痕迹。上个星期刚到巴黎时下了场20厘米厚的大雪。法国人因此大惊小怪。

对她真的是慕名而来的。白天的铁塔,不美。就是个铜塔。夜里,经过灯光的粉饰,完全不同。就像上了妆的女明星。不同凡响。

就在这个角度,和友人拍了又拍。十几来张。

无论如何,见到了!终于!


Saturday, 30 March 2013

拉手风琴的男子

摄于往巴黎凯旋门的电车上

在巴黎的电车上,挤满下了班身心疲惫的上班族。对面的气质女也不顾形象的坐的东歪西倒。

这时车厢上响起了一股轻快的奏乐。顿时让电车里的沉重烟消云散。搭客都被两个小伙子的音乐给吸引住了。

在被重重的生活压力压着时,及时作乐,即兴来个小动作都很受用;让紧绷的精神暂时舒缓。

即兴来个短期出走,才能让自己在冗闷的工作生活继续走下去以不至于发疯。

拉手风琴的男子,谢谢你即兴的音乐。赏你个2欧元小贴士。

Tuesday, 26 March 2013

巴黎的忧郁气质女

摄于巴黎地铁车厢里
和友人挤上下班时间的近百年地铁上,要去凯旋门隔壁Louis Vuitton (L lo V) 的总行朝圣。

她让我们吸引的第一眼并不是她忧郁的气质,而是她不雅观的累垮式坐姿。友人对她评头论足,说什么这样的气质美女怎么上半身与下半身这么不对称云云。

撇开这不谈,我们真的可以深深感受到她的忧虑及重重心事。举手投足都有莫文蔚式忧郁韵味。完全不理旁人,沉思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在列车上街头艺人开心的音乐奏响,她也不之为所动。

美女,你到底在忧郁什么?

Wednesday, 9 May 2012

瘫痪二小时

Christopher Reeve (截自网上)

某个清晨,正准备上班时,打了三个惊天动地的喷嚏。就在第三声时,突然腰部一阵电击般撕裂剧痛。我这是闪到腰吗?我当时在想。我忍着疼痛慢慢走向客厅的沙发躺下,再也动弹不得。一动便疼痛不已。

打了个电话回公司后,便致电老妈子能不能过来帮帮忙。

躺在沙发上,身子完全瘫痪,但精神尚好。当下想着,原来瘫痪就是这个样子。精神好,只是身子不听使唤,还满苦恼的。之前容易做到的动作,现在却是十分艰难;从前不花两秒就能起身从沙发到厕所,现在却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花大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件事。会认为自己是真的是废了。

这场数小时的瘫痪,因为没事做,胡思乱想,还真的领略到些道理。。。

  • 瘫痪的人,初期总觉得可以自己来,千方百计都不要惊动到别人,咬紧牙根自己处理。
  • 要让旁人觉得自己是有用和清醒的。当需要别人递某件用品时,总会一直强调自己知道那事物摆放在哪儿,稍有怠慢便显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对于身子不能方便移动的病人,他们的心理冲击需要体谅了解。将心比心,心理建设十分重要。毕竟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却不能正常的活动,的确让人颓丧!

Wednesday, 2 May 2012

默攻。年轻人的力量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参与Bersih 3.0时,看见有许多在籍学生和社会新人类。十分感动。对,当国家的年轻一代开始步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意愿,那就是国家正面临一场危机。

时代已在改变,互联网也成了现在大马青年教育的一部分。倘若当权者还打着马哈迪时代箍制自由言论,自由聚集的理由来警告时下的青年人--“年轻人思想不成熟”,“不能放任给予太多的自由”--历史显示,这是十分危险的想法,也透露了当权者的狂妄自大。


年轻人本来就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自己对这国家未来的憧憬。为了自己的将来,他们有权打击国家的蛀虫。


就让我们有抱负,有理想的大马青年们,加速推动改革!我一直都相信,时势造英雄。参与Bersih 3.0的青年人里必有未来国家栋梁在其中!


年轻人万岁!人民万岁!

Sunday, 22 April 2012

盗墓笔记

摘自网上

从初中开始,我就很喜欢科幻小说。喜欢那种不着边际、天马行空却又头头是道的故事。倪匡的卫斯里系列是我科幻小说的启蒙。然后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废寝忘食是那时候的写照。也许个人喜欢旅游探险的爱好就从这时开始。

然而《盗墓笔记》这通俗科幻探险惊悚小说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据说自五年前就已开始风靡网络的网络小说。我很幸运,因为一年多以前才开始追看这长篇小说。为什么?因为有时看的高潮迭起时,作者南派三叔就会来个待续。就如大马人所说的,“potong stim" (正爽时被人泼了盆冷水的感觉。)然后接下来几个月都不更新,令人纳闷。

《盗》犹如长篇的动作影片,有时描述太多的“镜头”与“画面”,弄得我思绪很乱,应接不暇。有时又口水账,所以不是很记得小说细节。不象倪匡或金庸的小说段落,镜头,画面分明,比较容易吸收。

追了近一年多的小说,竟已来到了尾声。我梦境里的探险旅游,也即将结束。真的舍不得小说里虚构的各个角色。本以为作者写探险惊悚的段落很好,没想到描写感情的段落更好(第八篇,第七十几章起,闷油瓶与吴小邪之间的对话描述)。真的有感动到。

你一个很好的朋友,执意寻死,你看着他,但是你阻止不了他,你和他之间隔着一层用任何工具都无法打穿的东西。你能用任何方式去触碰到这个东西,但是你却找不到可以将它攻破的缺口。”


看完了这长篇小说,空虚感来袭矣。

Wednesday, 11 April 2012

给云的回信

两个星期都没打开信箱。不为什么。以前对信箱总有期待,期待笔友或朋友的回信。现在,打开信箱都是一大堆垃圾邮件,要不然就是账单, 来讨债的。哎!

今天不同!竟然收到了远方一个亲爱朋友的明信片! Ling SingYuen, you make my day! :)

云。


好久都没“用手拿笔”写信了!

Thursday, 23 February 2012

后巷

Jalan Acheh, 乔治市一隅
最近喜欢到战前老房子转。农历新年前去了牛车水一带,看看那里整洁的老巷子。去了茨场街,也去了槟城,走走那边的老街。


喜欢老建筑。觉得先人很有心思,专门给单调的门框、窗户做装饰物。久而久之,变为现在人所谓的architecture merit。


老房子的住户,如果不是店铺,门永远都紧闭。比较有钱的住户,把门面刻意装潢,堂皇亮丽。有点不真实。


因此我特别喜欢老屋的后巷。难道我有偷窥的变态心理么?嗯,也许有一点点。只有后巷才能让我感觉到老屋真实且“活”的一面--住着怎样的住户,他们在屋里干什么。


由于后巷鲜有人经过,所以屋主也不避忌隐私。常常后门户大开--或准备下一餐的菜肴;或与邻居高谈阔;或妈妈打骂小孩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的真实。时代变迁,老房子的主人一直在更换,人们在后巷的日常生活却从没变过。看似紧闭的前门和宁静的走道,到了后巷却截然不同。




左眼大脚印中写了很好的一句话:
“活”的画面一旦被定格,即使你看不到任何人影,仍然可以感觉到人烟;这些人烟可以是晾晒的衣物、花盆、炊烟、垃圾,或只是当时的光粒子飘散在空气中的氛围。


老屋的后巷会让你更深深体会这句话。


门面光鲜,后墙却不修边幅。


Sunday, 29 January 2012

随心所欲~客家擂茶(咸茶)

擂茶/咸茶是我从小就喜欢吃的客家菜。因为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一星期里必有一次吃擂茶。当身在吉隆坡时,偶尔会到附近好吃的擂茶档口解解馋瘾。终究还是喜欢和家人坐在一起吃擂茶的快乐与满足。

擂茶的做法简单但准备费时。

擂茶的精髓是在于茶汤的本身。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做法和秘密武器。这里要说我知道最简单的做法。


擂茶器具:

外婆的擂茶器具。
  1. 擂茶钵(钵的里头有纹路用于磨蹭汤料。)
  2. 擂茶棍 (家里一般会用番石榴树比较粗的树桠。削成棍状。)

准备擂茶汤料(5人份):
  1. 茶叶 (3-5茶匙。看个人喜好,加入越多茶叶,茶香越浓。可是要考虑到其他食者,喝了之后会不会难入眠。)
  2. 芝麻 (5-7茶匙。看个人喜好要多少。可以是白芝麻抑或黑芝麻。)
  3. 薄荷 /九层塔 (几十片。看个人喜好要多少。放越多,茶汤越“香”。不是每个人喜欢九层塔的味道。)
  4. 花生 (手抓4-5把的花生。看个人喜好。花生越多汤越浓。不一定是要花生。可以放核桃,松果等。但花生比较平民和便宜。)
擂,茶做法:
  1. 坐在矮凳上,双脚夹着擂茶钵,依序慢慢一点一点倒入 1-4。
  2. 用擂茶棍频频舂捣、旋转,适时地加入些清水,让茶料慢慢被磨成糊状。
  3. 要吃时候倒入刚滚开的热水,“烫熟“擂茶糊,香味四溢。汤水量视食客需求。
  4. (跟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用搅拌机很快就搞定汤料。但亲手磨的汤料喝起来好像比较有感觉。)
菜肴:
不只汤料是用搅拌机打的。现在已经方便到去擂茶店买搅拌好的擂茶糊。

  1. 懒惰的话,炒两三样青菜就可以了。
  2. 个人认为一定要有的菜:
    • 豆腐
    • 长豆/乌龟豆
    • 白菜
    • 菜圃
    • 虾米 (吃斋就不用放)
  3. 全部菜包括虾米都要切或剁碎。因为是给人吃的。
  4. 准备白饭或米花(在烘培材料专门店可买到)。
吃法:
好吃!
  1. 有人喜欢汤和饭菜分开吃。
  2. 我个人一定是饭菜汤泡着一起吃。而且我最喜欢捞“咸茶脚” (擂茶渣)来吃。
  3. 还有加入花生。
做和吃擂茶是件很随性的事,自己喜欢什么就加在汤料里或喜欢吃什么菜就炒什么菜,随心所欲。

Friday, 20 January 2012

到茨场街走走

 在大吉隆坡城市发展蓝图下要铲平百年建筑。牺牲的不是那建筑物的外壳,而是文化。

在一个美丽星期天的早上,心血来潮便拿起相机打算到好几年都没到过的茨场街走走看看顺便找些好吃的。就这样驾着车来到了不见很多华人却见成群外劳的“唐人街”。或许我早到了?

自从大众书局搬了后,茨场街不知怎么就好像少了些东西。走在搭上屋顶(也好几年了)的茨场街舒服多了;但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我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国度;一条充彻着膺货买卖的街道,而我却变成了游客。心境一时不能适应过来。

记得很久以前还在就读中学时, 就已经“敢敢”一个人从柔佛搭巴士到吉隆坡茨场街一日游。因为茨厂街靠近富都车站,所以方便。逛茨场街的目的不外是书局:大众书局、上海书局、大将书局等等。我当时可是一名文艺青年,(呕~~!)把书当做黄金屋!逛了几个小时,然后就会到附近的肯德基餐厅坐下吃喝点东西,点算战利品(只有书),等待巴士回家。真的难以想像从前有那样的精力不时干这种一日游的事。

短短的十几年,茨场街不管外在(外观)还是内在 (文化内涵)已遭一群低俗无品味的商会政客蹂躏(后演变成所谓的唐人街)。从前茨场街特色和活力已不复在矣。

为了下一代的方便而牺牲了传统文化,又有何用?

Saturday, 14 January 2012

数码排毒 (Digital Detox)

前天BBC的报道里谈到Digital detox这个课题。这词汇还是第一次听到。之后谷歌了一下,原来这词汇还蛮新的。它其实反映了时下现代人所需的--数码排毒。数码排毒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与人 (亲子,朋友,情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和拥有愉快的旅途!

在这里只谈旅游的 ”数排”。 自从有了iPhone, 每次在出游前,必在网上搜寻及比较当地不同移动通讯公司所提供的移动互联网的价钱配套,这样可以在下机后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在机场的电话档口购买最超值的配套。有移动网络在手我总是觉的整个旅途会比较有安全感、方便、愉快!

我不能摆脱所谓digital nomad的obsession。所以真正能给自己做到数码排毒的旅程,一定是那种逼到自己没有办法使用手机或电脑的 “活动”。如:

  1. 潜水。不可能在水里游览面子书。
  2. 深山探险如《盗墓笔记》之类型的旅程。除非自己是科学家,所以不可能会带手提电脑或iPad。手机嘛。。。根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3. 手机电脑通通掉到水里。choy!

Tuesday, 10 January 2012

我想念我的潜水行了。。。

屈指一算,已经迈入第三个年头没去潜水了。潜水器具已经因太久没浸海水而开始像要报销了。从以前听到有朋友去潜水而会全身发痒,直到现在的麻木不仁。

回顾以前的潜水经验,觉得自己是个incident manager。从浮力调整装置(BCD)破洞至踢断蛙鞋到困在洞里,实在是惊险万分。虽然现在想起还是会心有余悸,却不失回味无穷。潜水实质上是个安全的冒险运动。可是每次出潜都摆脱不了抱着“死在美丽的珊瑚之中,也许也算是不虚此行” 的心态。是的,我承认是有点变态的思想逻辑。

潜水,让我最享受的并不是看到什么鱼虾微型海参之类的生物(当然看到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那种兴奋是难以形容的!);而是在静静的海底世界里,没有电话响,没有电邮,听着自己和队友的呼吸声;或穿过别人呼出的泡泡团,泡泡逗留在颈间那种痒痒的感觉;或偶尔的叮叮声-- 一定是队长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而敲击氧气筒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回到船上,懒洋洋地享受凉凉带有咸咸的海风,和队友们闲聊打屁,写潜水札记和小休。大家都在等着下一个潜水。晚上吃了晚餐,一样的懒洋洋地重复下午做的事。唯一不同的是可以喝酒。有酒精、有下酒零食、有吉他、有海风、有海浪声,你说,夫复何求哉?

说着说着身体又痒了。看来是时候计划计划了。

*感谢LKH, KPH, Andy Ng 提供照片。